![]() |
|
|
|
![]() 花了点时间搜集了中国选手历届国际速录大赛的获奖情况,并做了一个统计分析,结论是:除第46届、47届外(46届为第一次派选手参赛,47届为主场,参加人数多且该届共设置了10个赛项,故不在统计分析范围内),中国选手在共计4届的大赛中,成绩进步并不明显(均已综合考虑参赛人数与赛项数)。而事实上近8年来,我国选手整体速录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具体表现在“国赛”的增设与“行业赛”的进步,开设速录课程与专业的职业院校增多,而国内国际会议数量的逐年增长,速录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也明显增大与提升。如果说是别国水平在不断提升或客场优势,那也不是一届两届的事了。
![]() 本届大赛期间又专门仔细地研究了一番国际速录大赛的规则、说明与试题,其实并不比我们“国赛”或“行业赛”难到哪里去。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并非所有高手都去参赛的。也没错,我国采用的是自主报名制。但问题是一直以来都是这种情景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据我的分析,我们很多院校或选手其实并没有对国际速录大赛引起足够的重视,职业院校起码没有像重视“国赛”那样重视国际赛,至于职业选手,的确由于工作等原因缺少准备或准备不足。
问题又来了,该怎样谋划与准备呢? 从宏观上讲,“国赛”“行业赛”与国际赛的切合度是一个问题。换句话说,参赛选手理应非常清楚国际赛的“玩法”,仔细研究竞赛规则,清楚了还不行,研究了还不够,还要制订一个计划,不断训练,做到熟能生巧。 从微观上说,我们不该临时抱佛脚,不是等报名了还在考虑是否参加,而应该在两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了。也就是现在就该开始准备2019年第52届国际速录大赛了。现在就应该拿出训练方案与训练计划,选定几位预备选手,并严格按计划训练(当然不是指全脱产训练,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业余时间训练)。准备与没有准备是不一样的,早准备与晚准备也是不一样的。
也许有的专家或教师会提出,这不是为竞赛而竞赛吗?否!前提是国际赛与速录师的实际工作密切度很高,某种程度上说,备赛是一种更高要求的学习。 以本届大赛为例,据与4位职业选手的交流,他们根本是没有时间训练的,但竞赛的方式方法毕竟与其工作相关度很高,故即便他们没有专门的时间来训练,也是可以获得理想成绩的。如果这个分析成立,那么,我们职业院校的教学不也是为了提高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技能吗? ![]() 由此可见,要参加国际速录大赛,提前谋划、精心准备是必须的,至于备赛的方法与技巧,这里不再赘叙。 |
||||||||||||||||||||||||||||||||||
|